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早报治大国若烹小鲜,烹小鲜者却难治大国—从亚洲杯主帅更迭看足球治理之道
体育评论员 林逸帆
2025年亚洲杯预选赛激战正酣,中国男足在昨晚的比赛中以2-1险胜泰国队,取得关键三分,然而比赛过程中暴露的战术混乱与临场指挥失误,再次引发对国家队管理体系的深入思考,当足球运动已成为一门精密科学,国家队的治理却依然停留在粗放式管理阶段,恰如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的古训,而现实却是“烹小鲜者难治大国”的困境。
胜利背后的隐忧
昨晚的比赛,中国队在上半场完全失控,泰国队通过快速传递与高位逼抢,完全压制了中场,主帅李霄鹏在第35分钟被迫做出调整,变阵三后卫才勉强稳住局势,下半场凭借张玉宁的头球破门与韦世豪的点球,艰难逆转比分。
技术统计显示,中国队控球率仅有42%,传球成功率比对手低15个百分点,更令人担忧的是,球员在场上表现出明显的战术理解分歧——有的坚持短传配合,有的选择长传冲吊,这种混乱非首次出现,近五场正式比赛,中国队有四场先失球,暴露了赛前准备与临场应对的系统性问题。
主帅更迭的怪圈
过去十年,中国男足经历了六次主帅更迭,从世界名帅到本土教练,无一能突破“两年魔咒”,每位新帅上任初期都能带来短暂反弹,随后便陷入战术摇摆、用人争议的循环。
2019年,意大利名帅里皮愤然辞职时直言:“有些问题超出教练掌控范围。”这句话道出了核心矛盾:将国家队成绩简单归结为主教练个人能力,而忽略了支撑国家队的整体体系。
对比日本足协的连续性策略:森保一执教日本队长达六年,即使世界杯小组赛出局仍获信任,最终带队闯入十六强,稳定体系下,战术哲学得以延续,青训与国家队形成合力。
足球治理的复杂性
国家队管理犹如精密烹饪,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掌控,所谓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强调的是举重若轻的治理艺术,现代足球治理需要数据科学、运动医学、心理干预等多学科协作,已远非主教练一人可承担。
德国足球十年复兴计划值得借鉴:2000年欧洲杯惨败后,德国足协系统性重建青训体系,规定德甲俱乐部必须设立青训中心,同时国家队管理引入专业总监制,主教练专注于技战术,其他事务由专业团队分担。
反观某些足球管理体系,主教练既要负责战术设计,又要应对媒体压力,甚至介入联赛赛程协调,这种“全能型教练”模式已与现代足球专业化趋势背道而驰。
专业化改革尝试
2023年,中国足协推出“彩虹计划”,试图建立技术总监体系,前日本足协技术总监被聘为顾问,推动建立统一的技战术哲学,从U15到国家队,各年龄段开始推行相似战术体系。
然而改革面临重重阻力,地方俱乐部青训理念不一,教练员水平参差,导致国家队选材面有限,更根本的是,足球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尚未解决——谁是真正的“主厨”?主教练、技术总监还是足协管理层?
日本足球的成功在于明确了分工:技术总监负责长期规划,主教练专注当期成绩,足协提供资源保障,各司其职,才能避免“人人都管事,事事无人管”的困境。
球员发展的系统困境
国家队问题本质是球员培养体系的折射,目前中超联赛中,能胜任高强度逼抢的球员不足三成,青训体系重体能轻战术、重成绩轻发展的积弊,导致球员战术适应能力不足。
越南足球的崛起提供了启示:2010年,越南足协与阿森纳合作建立青训学院,统一推行技术流打法,十年后,越南队首次闯入亚洲杯八强,连续性政策让球员从少年队到国家队无缝衔接。
我们的近邻日本更将足球治理上升至国家战略:中小学足球教育纳入课程标准,J联赛俱乐部必须配套青训体系,这种系统思维,正是“烹小鲜”所需的耐心与细致。
治理现代化的路径
足球治理现代化首先需要专业分工,国家队管理应建立“技术委员会+主教练”模式,技术委员会负责长期建设,主教练专注比赛指挥。
其次需要数据驱动决策,欧洲顶级国家队配备超过20人的数据分析团队,对球员状态、对手战术进行量化评估,主观经验决策已难以适应现代足球要求。
最重要的是建立容错机制,足球发展必然经历挫折,日本足球也曾连续多年无缘世界杯,给予体系成长的时间,比急功近换帅更为重要。
昨晚比赛的胜利值得庆祝,但更应成为深化改革的契机,当足球运动已进入太空时代,我们不能仍用马车时代的思维管理球队,治理一支国家队,既需要烹小鲜的精细,更需要治大国的格局。
明天的训练场上,李霄鹏将继续调试阵容,而在更宏大的舞台上,中国足球的治理体系变革才刚刚开始,唯有将短期成绩与长期建设结合,才能打破“烹小鲜者难治大国”的魔咒,真正实现足球振兴的理想。